t51p60

标签: 许世友

1966年,工作人员来到粟裕家里,说:“按照规定,需要上交枪支!”儿子知道粟裕爱

1966年,工作人员来到粟裕家里,说:“按照规定,需要上交枪支!”儿子知道粟裕爱

1966年,工作人员来到粟裕家里,说:“按照规定,需要上交枪支!”儿子知道粟裕爱枪如命,正要阻拦,粟裕却说:“你们可要保管好,以后还我!”当时,为了防止武斗和出现意外情况,中央下令,所有领导干部,都要上交私人武器。这时,粟裕已经调离了军事一线,他在军事科学院担任副院长,但粟裕征战了大半生,又是新中国的开国大将,他家里的枪支,自然不会少。粟裕家里的枪,有的是在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,有的是部下或者好友送的,每一支枪,粟裕都非常疼爱。而且粟裕本人,对枪也有很深的感情。粟裕年幼时,就非常喜爱枪支,年幼的他,曾缠着家里的长工,让长工给他制作一把假枪,幼时的粟裕拿着假枪,玩得津津有味。后来参加革命后,粟裕对于枪械更是喜爱,他是部队中有名的神枪手。在战场上,粟裕曾一枪就击毙了敌人的号兵,武平战斗中,粟裕只用了三枪,就击毙了敌人一个团长,哪怕后来粟裕身居要职,指挥千军万马,他对枪械的喜爱,也没有减少半分。1962年,粟裕和许世友一起打猎的时候,多年没打仗的他,一枪就打死了正在狂奔的野兔。一旁的许世友见了以后,对粟裕也是连声称赞。这天,工作人员就按照指示,来到了粟裕家里,向粟裕告知了中央最新的指示:“粟副院长,按照规定,需要上交所有枪支,请你理解。”粟裕的儿子见工作人员要收走家里的枪支,顿时就不干了,因为他深知粟裕有多么喜爱这些枪,现在却要把这些枪全部收走,这对粟裕来说,未免有些残忍。于是,粟裕的儿子就问道:“打了一辈子仗,到头来连一只手抢都不能留,都要带走吗?”听了这话,工作人员面露难色,说:“我们只是按照规定行事,上级要求所有枪支都要上交……”这时,粟裕开口了,他对工作人员说:“这些武器都交给你们了,你们可要保管好,以后再还给我。”见粟裕没有阻拦,工作人员松了一口气,说:“我们拿走这些枪支,只是暂时保管,请您放心。”说着,工作人员就把这些枪都带走了。据粟裕的儿子回忆,家里的枪支上交以后,粟裕独自一人呆坐了好久,在接下来的几天里,粟裕变得沉默寡言,情绪有些低落。不过这也正常,粟裕征战了大半生,枪支陪伴了他大半生,对粟裕来说,枪不仅仅是武器,还是他形影不离的伙伴,更是他戎马一生的灵魂寄托,现在伙伴和灵魂寄托被人带走,粟裕自然是高兴不起来。但为了配合中央的政策,粟裕对此也没有说什么。甚至在交枪的时候,粟裕还把全部珍藏的枪支都认真擦拭干净,并小心翼翼地交给了工作人员。粟裕只希望,有朝一日,这些枪能重新回到他身边。但令人遗憾的是,直到粟裕去世,这些枪支也没有还给他。#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#
毛主席是统帅、是导师,不是没有原因的。打济南战役时,许世友给中央发电报说,“主席

毛主席是统帅、是导师,不是没有原因的。打济南战役时,许世友给中央发电报说,“主席

毛主席是统帅、是导师,不是没有原因的。打济南战役时,许世友给中央发电报说,“主席,济南城墙太坚固,中央给我调几门重炮来”。1948年9月的济南城,是连接华北和华东的战略枢纽,国民党军在山东的最后一个核心据点。守城的王耀武,黄埔三期毕业,也是个能打的狠角色。他很清楚济南的重要性,下了血本经营防务。整个济南城,外围有环形工事、碉堡群,城墙本身平均高达12米,厚10米,全是几百年的青砖砌的,上面还加了钢筋混凝土。城墙外头,就是宽阔的护城河。王耀武自己都放话,说济南是“固若金汤”,能抵挡共军“十万大军”。面对这么个铁王八,当时担任山东兵团代理司令员的许世友,第一反应非常直接。他带着人在望远镜里看了又看,越看眉头锁得越紧。他那火爆脾气一上来,直接给中央军委发了封电报,大意就是:“主席,济南城墙太坚固,工事也强,我们现有的小炮根本啃不动。请中央无论如何给我想办法,调几门重炮来支援!”这电报,言简意赅,透着一股子焦急和实在。在许世友看来,兵来将挡,水来土掩,你墙厚,那我就用更厉害的炮来轰开你,这是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法子。这个想法,完全符合一个前线猛将的思维逻辑。然而,毛主席的回应,却完全超出了“给不给炮”这个层面。很快,中央军委的指示就下来了。指示的核心精神,根本没在“炮”上纠缠。中央告诉许世友和山东兵团,打济南,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要双管齐下,而且政治争取要摆在前面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你许世友眼睛别光盯着那堵墙,要看到城里的人。当时守城的国民党部队里,有一支杂牌军,叫整编第九十六军,军长叫吴化文。这支部队不是蒋介石的嫡系,一直受排挤,军心不稳。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,指示前线指挥部,要下大力气去策反吴化文。你想想看,这是一种多么开阔的视野。许世友看到的是物理层面的城墙,而毛主席看到的是组成防线的“人”的意志。城墙是死的,人心是活的。再厚的城墙,要是守城的人自己从里面把门打开了,那不就迎刃而解了吗?除了政治争取,在军事部署上,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也给出了极为高明的指导。他们提出了“助攻变主攻”的战术构想。原计划是东西对进,东边是主攻,西边是助攻。但毛主席指示,西边的助攻部队也要当成主攻来打,要猛打。一旦西边打出了缺口,立刻就把助攻变成主攻,全线压上。这个部署,妙就妙在它的灵活性和迷惑性。你让敌人摸不透你的主攻方向到底在哪,他兵力一分散,处处设防,就等于处处薄弱。接到中央的指示,许世友虽然是个火爆脾气,但他对毛主席是绝对信服的。他立刻调整部署,一方面让兵团政治部的同志加紧了对吴化文的策反工作,另一方面,严格执行“助攻变主攻”的战术安排。战斗在9月16日打响。一开始,解放军攻势非常猛烈,但济南城的防御工事确实厉害,进展一度很困难,伤亡也不小。许世友心里肯定急,但他憋着一股劲,坚决执行中央的命令。转折点很快就来了。仗打到第三天,也就是9月19日,一直被我军秘密联系的吴化文,眼看解放军攻势凌厉,国民党军败局已定,在巨大的军事和政治压力下,他通电起义了。他这一起义,直接让出了济南城的西边防线,整个防御体系瞬间撕开一个大口子。许世友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,立刻把西线部队从“助攻”转为“主攻”,像一把尖刀,狠狠地插进了济南城内。东西两面的解放军主力随即展开了气势如虹的总攻。整个战局,就这么盘活了。最终,只用了短短8天时间,解放军就攻克了这座“固若金汤”的坚城,全歼守敌十万余人,活捉了王耀武。这一仗,比中央军委预料的还要快。这就是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“济南第一枪”,它极大地动摇了国民党坚守大城市的信心。现在,咱们回过头来复盘这件事。如果当初毛主席顺着许世友的思路,费尽周折从别的战区调几门重炮过去,结果会怎么样?也许仗也能打赢,但时间肯定要拖得更长,我们自己的伤亡也会大得多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就错过了一次在实战中检验和施展“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”这一法宝的绝佳机会。这就是毛主席作为“统帅”和“导师”的过人之处。作为统帅,他总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。他考虑的不仅是一城一地的得失,更是整个解放战争的战略棋局。拿下济南,是为了接下来的淮海战役、平津战役打开局面。所以,必须速战速决,必须赢得漂亮,从气势上彻底压倒敌人。
1979年解放军撤兵时,将越南境内的铁轨全都拆了带回国内,对此越南表示强烈不满,

1979年解放军撤兵时,将越南境内的铁轨全都拆了带回国内,对此越南表示强烈不满,

1979年解放军撤兵时,将越南境内的铁轨全都拆了带回国内,对此越南表示强烈不满,更是控诉我军赶尽杀绝,那么我军为何要这么做呢?越南北部山区,是蜿蜒的铁轨。然而,1979年解放军撤兵时,却将越南境内的铁轨全都拆了带回国内。这场代号“回收”的大规模拆除行动,席卷越北铁路网。那么,我军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又有怎样的意义呢?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越南深陷抗法、抗美战争的泥潭。作为“同志加兄弟”的中国,倾尽全力支援北越。除了海量的粮食、武器弹药,更有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援助铁路。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铁道兵,冒着美军轰炸的危险,深入越北丛林,用汗水和生命铺设了一条条钢铁运输线。滇越铁路的改造升级、河友线的修复与新建,这些铁路将中国援助的战争物资源源不断输送到前线,支撑着越南人民军的持久作战。铁轨之下,凝结着中国工人的血汗,也承载着两国并肩作战的情谊。然而,历史的吊诡在于,友谊的基石也可能成为背叛的跳板。1975年,越南实现统一。羽翼渐丰的越南当局,在苏联的拉拢下,迅速转向。昔日并肩作战的“兄弟”,成了阻碍建立“印支联邦”野心的最大障碍。越南不仅在国内大肆排华,驱赶迫害华侨,更在中越边境不断挑起武装冲突,侵占中国领土。1978年底,越南悍然入侵柬埔寨,霸权野心昭然若揭。与此同时,苏联军舰进驻金兰湾,南北夹击之势隐隐成形。曾经由中国援建、用于抗击帝国主义的铁路网,此刻正高效运转,将苏联援助的武器弹药和越南军队运往中越边境和柬埔寨战场!那些凝结着中国心血的枕木与铁轨,成了指向中国枪炮的运输通道。这份利用“馈赠之剑”反噬恩人的行径,彻底激怒了中国。1979年2月17日,中国发起对越自卫反击战。东线许世友、西线杨得志,指挥大军以雷霆之势突入越北。战斗激烈而短暂,至3月初,解放军已攻克谅山、高平等战略重镇,兵锋直指河内平原。然而,基于国际形势和国内战略重心转移的考量,中国宣布达到惩戒目的,开始撤军。正是在这胜利回师的时刻,一项代号“回收”的秘密行动同步启。开始系统拆除并运回越北境内中国援建的主要铁路设施。行动由专业铁道兵部队主导,目的就是为了彻底瘫痪越北铁路网,使其短期内无法恢复军事运输能力。他们携带专用装备,像耕田般将铁轨下的枕木成片切断、掀起,还有专门用于拆卸铁轨连接螺栓的大型扳手和液压设备。爆破分队则负责对付坚固的桥梁墩台和隧道结构。拆除行动高效而冷酷。越方却对此反应激烈,指责中国“赶尽杀绝”、“强盗行径”。然而,解放军的行动背后,是环环相扣的战略考量。军事上,瘫痪铁路网等于斩断越军机动和补给的脊梁。越北多山,公路稀少且易遭破坏,铁路是其战略投送的绝对命脉。拆毁铁路,将极大迟滞越军重新集结、反扑边境的能力,为中方巩固边防赢得宝贵时间。经济上,这是对越南忘恩负义最直接的惩罚。越南战后重建严重依赖铁路运输。太原的钢铁厂需要鸿基的煤,红河三角洲的粮食需要运往各地,苏联援助的物资需要分发,铁路瘫痪意味着经济命脉被掐断。据估算,重建被毁铁路需耗费巨资当时估算超十亿美元,且越南缺乏相关技术和材料,短期内根本无法恢复。这无疑是对其国力的沉重打击。政治上,这是向苏联发出的明确信号。苏联意图以越南为跳板,推行其“南下战略”,染指东南亚。中国通过拆毁这条苏联援助越南、越南威胁中国的“战略通道”,清晰表明中国有决心、有能力斩断苏联伸向东南亚的触角,粉碎其利用越南围堵中国的企图。同时,也是对越南当局的严厉警告,这就是背叛的代价。这些曾经承载着国际主义情谊的钢铁,如今带着战争的硝烟与背叛的伤痕归来。它们将被回炉重铸,化为新中国建设的钢材。而在越南北部,曾经繁忙的铁路线只剩下扭曲的钢轨残骸、断裂的枕木碎片和崩塌的桥梁隧道。修复工作异常艰难,越南经济因此陷入长期低迷。这场以铁轨为目标的“回收”行动,成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尾声。它冷酷地宣告昔日的援助,可以因友谊而无私赠与,但当这份友谊被背叛,用以滋养敌意与威胁时,中国也有能力、有决心将其彻底收回。主要信源:(观察者网——赵卫华:中越铁路,打通越南的“任督二脉”)
1952年,许世友将军回乡探亲,哪料,他刚下车,就看见了亲叔叔许存礼,许世友掏出

1952年,许世友将军回乡探亲,哪料,他刚下车,就看见了亲叔叔许存礼,许世友掏出

1952年,许世友将军回乡探亲,哪料,他刚下车,就看见了亲叔叔许存礼,许世友掏出枪对准他,母亲却突然扑通一声跪下,含泪求许世友放过叔叔许存礼。1952年秋,河南新县的山路上,尘土飞扬,一辆军绿色吉普车缓缓停在许家洼村口。车门一开,许世友将军一身戎装,肩上的将星在夕阳下闪着冷光。村口挤满了乡亲,锣鼓喧天,孩子们蹦跳着喊:“许将军回来了!”可就在这热闹的欢迎中,许世友的目光突然像刀子一样,刺向人群后一个佝偻的身影——他的亲叔叔许存礼。空气瞬间凝固,他的手已经搭上了腰间的枪套。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一声沉重的跪地声打破了喧嚣,许世友的母亲,满头白发,扑通跪在他面前,泪水滑过布满皱纹的脸,颤声乞求:“世友,放过他吧,他是你叔叔啊!”这一幕,像一记重锤,砸在每个人的心头。许世友会开枪吗?这个铁血将军如何面对母亲的哀求和旧日的血债?许世友,这个从大别山走出的传奇人物,1906年出生于河南新县许家洼一个贫苦农家。父亲早逝,母亲独自拉扯他和三个妹妹,日子穷得连锅都揭不开。八岁那年,他被送往嵩山少林寺,苦练八年,练就一身硬功夫,也磨出倔强性子。十六岁回家务农,挑水砍柴,只为让母亲少些操劳。可世道乱,1925年他投身军旅,1927年加入共产党,参加黄麻起义,从此踏上革命路。红四方面军、长征、抗战、解放战争,他从排长干到军长,莱芜战役抓敌军长,孟良崮全歼74师,济南战役拿下省会,战功赫赫。1953年他奔赴抗美援朝,1974年指挥西沙自卫反击战,1979年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,1955年被授上将军衔,一级八一勋章挂满胸前。1985年,他因肝癌去世,临终坚持土葬,只为长伴母亲身边。那天的村口,乡亲们的热情像山间的野火,点燃了整个许家洼。许世友下车,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笑意。他走近母亲,轻轻扶起她瘦弱的身子,目光却不自觉地扫向人群。许存礼站在角落,低着头,破旧的棉袄裹着瘦骨嶙峋的身子,像只惊惶的老鼠。许世友的眼神冷得像冬天的冰,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如洪水般涌上心头。许存礼,许世友的亲叔叔,当年村里的大地主兼国民党保长,仗势欺人,横行乡里。许世友小时候,妹妹病重,家中无钱医治,他硬着头皮向许存礼借钱。这位叔叔冷笑一声,扔下一句“没钱”,转身就走。妹妹最终病逝,许世友借了高利贷才勉强安葬,债主逼上门,母亲日夜哭泣,家中几乎散了架。更可恨的是,许存礼后来当了保长,勾结日伪势力,告密出卖了许世友的两位战友,害得他们命丧敌手。许世友突围逃生那天,山里的风声仿佛还在耳边呼啸,战友的血染红了山坡。这笔账,他记了二十年。村口的对峙,空气仿佛凝固了。乡亲们屏住呼吸,有人小声议论:“许存礼这回完了,许将军可不是好惹的。”可母亲的跪地一幕,让所有人都愣住了。许世友的手僵在枪套上,目光从许存礼移到母亲满是泪水的脸上。他是铁血将军,战场上从不手软,可面对母亲,他的心像被什么狠狠揪住。母亲颤抖着说:“世友,他再不对,也是你叔叔,家丑不可外扬。”许世友沉默,胸口起伏,最终缓缓放下手,扶起母亲,低声说:“娘,您起来。”他没再看许存礼一眼,转身走进村子。接下来的几天,许世友没有急着处理许存礼。他走遍村里的田间地头,访贫问苦,了解土地改革的情况。许家洼的乡亲们翻了身,村里成立了互助组,粮食产量翻番,可许存礼的恶名依然在村民口中流传。有人翻出他当保长时的账本,记录着他强占粮食、逼债的罪行;还有人拿出发黄的告密信,字迹虽淡,罪证却清。许世友一页页翻看,眉头越锁越紧。几天后,许世友带着一叠材料走进县公安局。材料里是乡亲们的控诉、证人证言,还有许存礼当保长的罪证。他在报告上写下:“许存礼历史问题严重,建议依法处理,不因亲属关系徇私。”字迹力透纸背,像是下了很大决心。县公安局迅速行动,工作组进村调查,村民们纷纷站出来,拿出被勒索的账本、被抄家的清单。调查结束后,许存礼被依法逮捕,移送法院公开审理。他想起母亲前几天拍着他的手,欲言又止的眼神。他知道,母亲心疼这个弟弟,可也明白儿子做的是对的。几天后,他走访了村里的困难户,拿出随身的钱捐给小学和诊所,临走前还和村干部讨论了互助组的改进办法。他说:“我从这儿走出去的,乡亲们没忘我,我也不能忘了根。”许世友离开许家洼时,村口又聚满了人,锣鼓声比来时更响。他回头看了一眼远处的山,母亲站在老屋门口,拄着拐杖,目送他远去。1952年的这次回乡,许世友用行动平衡了亲情与正义。他没让私仇冲昏头脑,而是让法律给了许存礼应有的审判。
新中国成立后,有一年春节,林彪到苏州去,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和政委杜平等前

新中国成立后,有一年春节,林彪到苏州去,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和政委杜平等前

新中国成立后,有一年春节,林彪到苏州去,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和政委杜平等前来给林彪拜年。林彪和他们谈了公和私的问题。林彪说,要天天反“私”,一个人每天起床开始就有“公与私的斗争”,比如上班是早一点还是晚一点,工作是认真干还是不认真干,都反映“公与私的斗争”。再比如,老百姓挑一担粪,是往公家地里送,还是往自留地送,也反映“公与私的斗争”。不得不佩服,林彪不仅仅能打仗,是战神,看问题讲话也非常有水平有高度。林彪的谈话,至今仍然有很大的教育意义。
1973年12月,主席一声令下,8大军区司令员对调,10天内不带随员上任,许世

1973年12月,主席一声令下,8大军区司令员对调,10天内不带随员上任,许世

1973年12月,主席一声令下,8大军区司令员对调,10天内不带随员上任,许世友不想离开南京,所以对这份调令并不买账,他就强调一点,是毛主席让我待在南京的,其他任何地方我都不去。1973年12月的北京,寒风裹挟着雪花,刮过中南海的红墙。屋内,昏黄的灯光下,许世友坐在棋盘前,粗糙的手指捏着一枚红“兵”,却迟迟未落。毛主席坐在对面,端着搪瓷茶杯,笑眯眯地看着他,眼神里藏着一丝戏谑。棋盘上,毛主席的“老将”已挪了一步——这一步,打破了象棋的常理,也让许世友额头渗出细汗。“主席,您这步棋……走错了?”许世友试探着问,声音低沉,带着河南口音的粗粝。毛主席放下茶杯,慢悠悠地说:“我这老将,谁也指挥不动喽,只好自己挪挪!”话音刚落,屋外的风似乎更大了,窗棂微微作响。许世友猛地抬头,目光撞上毛主席的笑意,心头一震:这不是棋局,是命令。几天前,中央政治局会议上,叶剑英元帅宣布了一项震惊军界的决定: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,十天内必须到岗,不许带随员。许世友当场沉下脸,嘀咕道:“毛主席让我守南京,我哪也不去!”这倔强的态度传到中南海,毛主席却没动怒,反而摆开棋盘,邀他一谈。这盘棋,表面上是消遣,实则是毛主席治军艺术的微妙一招。许世友的倔强,能否在这场无声的对弈中被化解?他的忠诚,又将如何在这场调动中展现?1973年的中国,国际局势如紧绷的弦。中苏边境冲突频发,珍宝岛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去;国内,文化大革命的余波仍在,军队内部的凝聚力和纪律性面临考验。毛主席敏锐地察觉到,一些军区司令员在一个地方驻守太久,容易形成“山头主义”,影响中央对军队的统一指挥。为打破这种潜在风险,毛主席在12月12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提出:“全国各大军区司令员互相对调。”八位司令员——李德生、陈锡联、杨得志、曾思玉、许世友、丁盛、韩先楚、皮定均——被要求在十天内轻装上任,涉及北京、沈阳、济南、武汉、南京、广州、福州、兰州八大军区。新疆、成都、昆明军区的司令员因任职时间较短,未被调动。这次调整的目的,不仅是刷新军队领导层,更是为了强化中央的绝对领导,确保“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”。然而,调动八位战功赫赫的将领,绝非易事。尤其是许世友,这位在南京军区驻守18年的上将,成了这场变革中最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许世友,1905年出生于河南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8岁入少林寺习武,练就一身硬功夫。红军时期,他在红四方面军屡立战功,长征中三过草地,九死一生。解放战争中,他指挥济南战役,八天攻克坚城,被毛主席赞为“打红了胶东半边天”。1955年,他被授予上将军衔,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,18年间,他把南京当成了第二故乡,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深入骨髓。许世友的性格如烈火般刚直。他常穿布鞋,睡木板床,吃饭不过两荤两素,生活简朴得像个普通士兵。他下部队视察从不提前通知,最讨厌形式主义的排场。有一次在广州军区,他轻车简从去边防连队,部队领导跑了十公里去接他,却发现他早已开着一辆旧吉普车到了,视察完准备离开。但这份倔强也让他在接到调任广州的命令时,公开表示不情愿。他曾说:“毛主席让我守南京,我哪也不去!”这句话既是对毛主席的忠诚,也是对南京的眷恋。然而,毛主席深知许世友的脾性,选择了用一盘棋来点拨这位老将。那晚的中南海,棋盘上的“老将”一挪,打破了沉默。毛主席的这句话——“我这老将,谁也指挥不动喽,只好自己挪挪”——看似玩笑,却直指许世友的心。象棋中,“将”轻易不动,开局挪“将”更是闻所未闻。许世友瞬间明白了:这是在说他不听指挥,固守南京。他放下棋子,起身敬了个标准的军礼:“主席,我错了!您让我去哪儿,我就去哪儿!”这一刻,棋局未完,胜负已定。毛主席微微一笑,摆摆手:“我知道你在南京待久了,舍不得,但大局为重啊。”许世友回到南京,迅速交接工作,带着几件旧军装和一柄大刀,登上了南下的火车。1974年初,他履新广州军区司令员,带着满腔忠诚投入新岗位。在广州,许世友延续了他的硬派作风。他深入边防连队,严抓纪律,亲自站岗体验士兵的寒冷,确保后勤物资到位。1974年,他指挥西沙自卫反击战,以铁血手段重创敌军,展现了老将不老的风采。广州军区档案馆至今保留着他手写的训令,字迹遒劲,透着他的刚毅。他的到来稳定了南方边防,也为广东的现代化建设注入活力。他种菜养鸡,改善部队生活,亲自教战士打草鞋,平易近人却不失威严。这场对调不仅是人事调整,更是一场治军艺术的体现。毛主席通过打破“山头主义”,确保了军队的统一性和纪律性。许世友的转变,是这场变革的缩影。他从不情愿到全心投入,展现了军人对大局的服从。他的故事,也映衬了毛主席“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”的治军理念。